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
  • 欢迎来到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首 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的项目
  • 捐款与查询
  • 信息披露
  • 政策法规
  • 我们的伙伴

新闻资讯

“红”动态
党建+
青年文明号

联系方式

           红十字基金会
扫一扫微信关注我们

扫一扫微博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红”动态
“红”动态

爱心援疆 落地生花——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助力阿克陶脱贫攻坚”项目侧记

巍巍昆仑雪山之下,金秋的风,携带着凉意,静静拂过阿克陶县的每个角落。艳阳初升的早晨,巴仁乡墩巴格村38岁的依丽米古丽望着后院一片红绿辉映的蔬菜地,脸上的笑容比和煦的日光更灿烂。此时,映入她眼里是挂满葡萄藤的整洁长廊,崭新的蔬菜大棚,高高的玉米杆……宛如生机勃勃的“后花园”。相比三年前到处是废旧土墙、垃圾堆和臭水沟,自家后院的巨大变化让她铭刻于心、久久感怀。

依丽米古丽家的变化,正是江西社会力量助力阿克陶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微小缩影。2020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省工商业联合会、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和省红十字会通力配合,通过省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助力阿克陶脱贫攻坚”项目(以下简称“阿克陶项目”),组织社会力量向阿克陶县支持捐赠资金3606.72万元,为全县29个挂牌督战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资金用途涉及牛羊养殖、庭院经济、物流仓储建设、文化广场建设、养老配套设施完善等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民生保障领域,有效助力阿克陶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阿克陶县人民因地制宜,把援助的“输血”与自身的“造血”相结合,运用勤劳与智慧,把生活越过越甜蜜、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乡村振兴之花在祖国西部边陲绚烂绽放。

产业振兴“有声有色”

在皮拉勒乡琼巴什村金针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崭新的厂房里,一排排缝纫机发出整齐的“笃笃”声,绣娘们正在赶制新一批校服。“现在每年校服订单接近1万件左右。”合作社发起人布左拉高兴地对记者说。

1702535279414216.jpg

布左拉从前也是当地有名的一位绣娘。2014年,她见村里大部分赋闲在家的女人都会做传统的刺绣活,便把大家召集起来搞规模化生产,很快便成立了最初的合作社。2015年,随着一股“艾德莱斯”潮流的兴起,合作社产品从刺绣转向传统的民族服饰。在陈列室里,各类色泽绚丽、柔软飘逸的艾德莱斯制品琳琅满目,一架有些陈旧的织布机静静地摆放在角落。“当年我们就是用它织出漂亮的艾德莱斯!”布左拉一边抚摸着机器一边回忆道。

2020年,由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阿克陶项目”援助的36万元资金为合作社扩建了如今的崭新厂房和设施。“我们有35个绣娘在厂里专职做校服,15个在家兼职做刺绣,每年带动村民增收60余万元。”布左拉说。

四川人罗雪东过去是牛贩子,如今他在阿克陶县投资肉牛养殖。阿克陶县特有的西门塔尔牛,用天然饲料养殖,牛肉呈现紫黑色,营养成分高,备受市场欢迎。2021年,罗雪东获得江西援助资金72万元,扩大了他在皮拉勒乡英阿尔帕村的棚圈规模。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罗雪东的养殖场带动了当地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巴仁乡萨依巴格村巴仁杏产业园,放眼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丛,高矮不一的巴仁杏树穿插其间。巴仁乡盛产美味可口的巴仁杏,但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的杏树还面临季节性缺水问题。近年来,随着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阿克陶项目”援建的滴灌配套设施投入使用,不仅水源问题得到解决,杏树也长得更快了。村民艾则孜告诉记者,这两年他种的果树能比之前增加2000元收入。

“我们村的水源主要来自盖孜河、库山河,每年3月到5月,正是杏树的生长季节,但是河里缺水。现在灌溉和配套的蓄水的项目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 艾则孜说。

市场繁荣“蒸蒸日上”

26岁的迪丽努尔在巴仁乡库尔干村香菇基地上班,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有了这份工作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香菇基地于2020年建成,年产量达150吨,每年为村里带来28万元左右的纯收入,遇上香菇采摘季,每天可带动200个零工就业。库尔干村支部书记巨斐斐表示,由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阿克陶项目”援建的烘干房、冷库、展厅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拓宽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如今,香菇基地的展厅每天要接待几波前来参观采购的外地游客。

1702535312245175.jpg

在阿克陶县,巴扎是当地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大型集市。每逢巴扎开市,赶集的客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在巴仁乡加依村,由江西援建的就业巴扎市场,成了当地村民休闲和消费的好去处。村民亚森江是这里的一名烧烤摊摊主,每当夜市开放,他的摊位就非常火爆,每天营收能达到3000元。

“改建前这里原来是破旧的危房,现在建成了巴扎市场,晚上搞夜市经营,带动本地消费,每户村民月均增收1000多元。”加依村党支部书记柴苏云介绍说。

位于昆仑佳苑的阿克陶县设施农业产业园区,4900亩的温室大棚绵延整片戈壁。当地引进羊角蜜、草莓、圣女果等特色瓜果品种,推广“果蔬采摘”销售模式,促进棚均增收6000元以上。近年来,由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阿克陶项目”援建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园区的农产品销售进一步打开了渠道,各类蔬菜产品在批发市场迅速完成集散、签单,发往喀什、乌鲁木齐等城市,有效解决了园区蔬菜滞销、价格过低等难题。

百姓生活“芝麻开花”

房前屋后变“花园”,还能顺带增收致富。近年来,贯彻江西援助资金要求,打造庭院经济成为阿克陶县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依丽米古丽家所在的巴仁乡墩巴格村,当地规整46户农民的后院,搭建42个蔬菜大棚,帮助农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无独有偶,阿克陶镇诺库其艾日克村整合村民房前屋后空闲地带,打造庭院整治林果示范项目,庭院整治示范区有40户,集中种植西梅、樱桃,建设葡萄长廊,种植草坪等。经过整治,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让群众住得更舒心,林果产业的发展和休闲长廊的打造,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1702535343579844.jpg

37岁的图尔贡是萨依巴格村支部书记,曾在塔县风景区开了8年出租车的他,回到村里当起了致富带头人。提起村里的变化,图尔贡感慨道,“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土路很多,现在都是柏油路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住进了舒适的安置房。”

除了“硬件”升级,文化方面的“软件”同样没有落下。在江西援建的阿克陶镇乡村大舞台,当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红歌比赛、国语演讲等文艺节目,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在丝路佳苑移民搬迁社区,江西援建的文化活动中心,为易地搬迁来的牧民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培训和娱乐场所,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红土地到戈壁滩,从赣江之滨到昆仑雪山,一波波援助力量的到来在阿克陶县书写下一篇篇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如今,赣陶两地人民将继续紧紧携手,朝着乡村富且美、百姓安且乐、产业兴且活的美好远景阔步前行。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12-01 14:26:48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关于遴选“情暖百姓 睛彩西湖”眼健康 关爱活动执行单位的公告  下一篇:专项基金撤销公示

关于我们

  • 机构简介
  • 红基会章程
  • 结构架构
  • 理事成员
  • 在职人员
  • 荣誉奖项
  • 资格证书
  • 免税资格
  • 大事记
  • 联系我们

我们的项目

  • 助学类
  • 助医类
  • 助困类
  • 减灾救灾防灾类
  • 社区支持

政策法规

信息披露

  • 募捐信息
  • 招标讯息
  • 信息披露制度
  • 机构年报
  • 年检报告
  • 审计报告
  • 资助信息

项目地图

我们的伙伴

  • 合作企业
  • 定点医院
  • 媒体伙伴
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Powered by MetInfo5.3星速科技技术支持36010202000461号赣ICP备17009488号-2 地址:南昌市豫章路72号省红十字会一楼 邮编:330038